活着,就一定会遇上好吃的!

Author

恕姐

PublishDate

2014-08-07

category

恕姐的书推

2011年的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会火成内个样子,甚至超出了制作班底自己的预期。很大一个原因归功于题材讨巧。中国人谁对吃没有个一星半点的研究和追求呢?有人说这个片子名字也取得好。其实在纪录片出品之前的2006年,还真有一本**《舌尖上的中国》**早已面世,其中几乎编纂了所有现当代名家的美食散文,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去年此时,编完新生学号,网上买的吉利丁片正好到货,我一边熬煮桂花羊羹一边读书,想到宋朝诗人苏舜钦写的《暑中杂咏》,「床头书册乱纷纷。」「卧看青天行白云。」武汉的青天白云竟然没有晒死我阳台的花草。白日自烹自嚼,晚上登楼看星,花草书蠹相伴,觉得自己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那时候还不能预见之后的日子呢(之后的日子就是被你们各种折磨TAT),大傻缺正处于「月满则亏」的那个满点上而不自知。那时候我的手机屏保桌面就是一头快乐的小猪在肯定地说:活着,就一定会遇上好吃的!

书单推荐第七辑:

美食是最温馨的文化——那些古早的美味

没错,语言是文化,服饰是文化,建筑是文化,但是食物难道不是文化吗?金庸的小说写《连城诀》,写到武汉,把豆皮写成至尊美味,不管你多少岁,读来也会莞尔一笑,对不对?

有人说,喜爱美食的人,不能不知道业内大神蔡澜和沈宏非,蔡澜是两岸三地公认的在世的美食家第一人,几乎所有的美食合集都要冠上他的名字才好卖。不过作为一个食客,我对蔡澜的文字没有半点感觉,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蔡澜在电视上演示黄蓉俘获了洪七公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如何用豆腐和火腿炮制成的时候我就只觉得美感和食欲皆无。沈宏非是《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总顾问,他的文笔很好,当过专栏作家,写什么类型的玩意儿都写的很好,他有一本书叫做**《食相报告》**,现在已经不出版了,而我在等新的版本。

有一个很牛的诗人叫二毛,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碗里江山》**,这个人的人生是横向铺开的,什么都尝试,什么都牛一把。我想,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HR的角度来看,他的简历应该没人会欣赏吧,可是这样的人生,多么缤纷,就是我最羡慕的那种,缤纷。如果你想知道一个跨界的人可以写出多么好的书,我推荐这本书,比他后来出的所有书都要好。

**汪曾祺的《五味-谈吃散文32篇》**是我的美食散文启蒙之书。其实汪曾祺并没有写过这么一本书,这是在他去世之后出版社从全辑里提出来编成的。汪曾祺的小说都写的像散文,散文当然是一等一的好,带着水汽,书卷气把那点子文字蒸得醇香又自然,最是浑然天成。

汪曾祺写美食散文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代大家了,替报刊杂志写点儿专栏实在有点大材小用,有时笔下颇现出点高处不胜寒的寂寥感来,而**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则是实写,跟记日记似的,绝对没有一星半点的回忆色彩。色香味经笔下那么一渲染,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不由得食指大动,很想立即下厨,按他老人家的描述做出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犒劳自己。并且,汪曾祺是想到哪写到哪,北国南疆均有涉及,但毕竟不是刻意要写完一个系统。梁实秋则本来就是要写一本书的,在编排上给人感觉更完整。

相比于以上的现代人和当代人,朱伟竟然只能算是一个小咖,他是三联书店的总编。在这个年代,出版社的总编,文化商人的大BOSS,一般都在出「文化圈子的那些人和那点事」,「我怎么看当代文坛」之类的那种书,你看路金波和沈浩波就知道了……此时居然有一个出版社总编,不作文化上的投机倒把,不掺活业内的那些个排列组合的破事儿,而来写一本**《考吃》**这般正经的不好写的书,只好让人感叹「难怪三联是中国最早诞生「出版家」的福地」。

每个人的独家记忆——情怀往往胜过味道

家乡的味道其实就是最根植脑内的情怀,新疆姑娘妞妞到了武汉,看见加糖的豆腐脑,似看见蜘蛛侠拥吻米老鼠,嗷呜一声拔腿就逃,然后又看见这「南方」的甜奶茶,果断买了口锅,宁愿自己回去煮「正宗」奶茶,仿若背叛「咸党」是这世上最凶残的大逆不道。

义务教育课本上有舒婷的《童年絮味》,是节选版。完整版登在儿童文学杂志上。并排的还有女作家韩晓征的《童年的「吃儿」》,其中写到北京的「豌豆黄儿」,我幼小的头脑里充满了豌豆黄儿的清香。是谁说,之所以我们长相忆,乃是因为不可得?韩晓征现在已经不写书了,她当年的文字,整个万维网都已遍寻不着。她二十年前的淡淡怅惘,成为我二十年后的魂牵梦萦。成年之后朋友遍布四方,于是写明信片给北京的友人,务必找寻口味纯正的新鲜豌豆黄儿带给我。北京妞儿听我描述半天,仍然不得要领:「我在北京这么多年,也没听说过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终于我吃到嘴,迟到二十年的满口清香未有一丝辜负我累积多年的层层期望,对上了古早的记忆中应有的清新味道,足以瞬间把全聚德烤鸭踢到爪哇国。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北京妞儿只扭曲出一脸大写的囧字:「你丫真变态!怎么会有人喜欢吃这么个味道的东西!」

而我只心满意足地送她四个字:你懂个屁!

著名的「顽主儿」王世襄老先生去世了,后人给他编了一本书叫做《京华忆往》,不是很好看,还是他自己写的书好看,《明式家具研究》,业内业余都奉为经典。他儿子王敦煌写他的一本书叫做**《吃主儿》**,快言快语简明扼要交代的是食物的做法,最主要的还是描述老北京的风物,古老的北京人的活法,只能远观,遥相追忆。

同类的书有一堆,唐鲁孙的《故园情》,**邓云乡的《云乡话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群流落天涯仍牵念老北京的人们。那些把食物和生活串成串,做成艺术品的人们,遗落在时代的罅隙中。这些满是回忆的老人,现在之所以著名,在于他们的技术,王世襄擅于鉴别古式家具,唐鲁孙是作家,邓云乡是红学大家,他们都不是专门研究食物的专家。

但是他们对于我来说,就只是很博学很博学的「吃货」同好。他们写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食物点心,不过是因为,这是承载他们乡情的最后一点琐碎难登大雅的风物。

走一路吃一路——我是不挑食的背包客

去年暑假哪儿也没去,在家长膘,买了一堆书,其中就有许崧的《不去吃会死》赵珩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的质量没有下降,写得同样很赞)。我看得咯咯笑,吃饭也舍不得放下,娘亲禁不住诱惑也开始读我的书,说「有点儿意思」,就果断霸占。我没有遗传到娘亲的智商——她看这种闲书一天可以看完半本。她最喜欢《老饕漫笔》,我拍马曰:「您老真识货,这种东西,就得买纯文人写的。」以前我在娘亲身边瞎转悠,她会不满地说:「你作业做完了么?!」

现在我没作业了,她换了一种说法:「你为什么不出去找男人?」

我就知道要不回我的书了,悻悻走开。

许崧供稿于《旅行者》杂志,所以文笔饱受市场考验,很贴地气,是很讨人喜欢的作者类型,连为他写序的主编都含蓄地点出:他善于把很不好玩的东西写的兴味盎然,如果你看重他写的什么东西,也想去吃吃看,多半要打个折扣。但是他的很多理念我都非常赞同,也许我对于不挑食的人有着天生的好感——有些作者那个高贵冷艳实在是很讨厌,你都多个俏皮隐喻中国菜式多么荤腥油腻你看不上了,能不能就不要再来评论,这跟你一边说你不爱吃榴莲,一边给我推荐哪家茶餐厅的榴莲班戟最可口有什么两样。

高木直子出了新书**《一个人的美食之旅》**,最开始学妹推荐高木直子《一个人的第一次》给我,我买来一看,哇塞,好啰嗦的女纸,这字比画还要多,这样写绘本书真的大丈夫吗?后来的后来,我和很多很多的粉丝一样,都爱上了这种简单的小生活,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也经历着150cm高的人生,我也在这个城市一个人默默生活,我也是这种没长大但求好玩的小女生性情。有时候我会像她说的一样买南瓜回来切片蒸熟撒上椒盐当小吃,有时候我也会像她一样网购原材料来尝试煮一锅味噌汤,而更多的时候,她絮絮叨叨地讲遍家长里短,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扮安静淑女,点头,微笑。

现在物流发达交通便利,基本上再没有什么封闭不为人知的特产了,有时候你会觉得内陆城市连长得都差不多。然则食物还是会把地域与地域之间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武昌和汉口的热干面味道还不一样呢,广东的肠粉和蟹黄烧麦,扎根到了武汉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这样的话,去吃到那些最低层、最鲜活,街头巷尾的小吃就成了旅行中最大的乐趣。我是个不挑食的人,也没有什么不敢吃的,看见什么新奇的东西都要买来尝一尝。这个爱好导致我每到一处,先拉肚子,作水土不服状,有一次大吃三天的海鲜回武汉之后整整拉肚子一天,严重到眼前发黑一站立就要晕倒,真是吃得命都不要了。美食对于我的诱惑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身处郊区,却时常乘坐往返4个小时的公交进城只为觅食一顿,许崧说的那句话也就是说我——「不去吃会死」。

旅行者吃到两种东西会觉得非常的幸福。

一种叫做意料之外的意料之中:有个学妹玩《仙剑》上瘾,立志要把《仙剑奇侠传》中的路线活活走一遍。游戏里有一种小吃叫做「鬼城麻辣鸡」,她走到鬼城酆都,真的吃到了传奇的「鬼城麻辣鸡」!并且这玩意儿跟意料之中的味道一模一样,这叫做意料之中的幸福。

一种叫做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小妹纸吃到了鬼城麻辣鸡之后,觉得自己被扔进了一个穿越世界,开始满世界找游戏中的另一个小吃「孟婆粥」,但是没找到,怏怏不乐之间,看到路边小店正在卖「涪陵猪油醪糟」,决定冒险尝一尝这种黑色的米酒汤圆,发现它除了加了核桃花生枸杞芝麻桂花诸多香喷喷的玩意儿之外,居然还加了一把花椒——不麻不涩,出乎意料的好喝!花椒原来也可以用来做甜品!——这叫做意料之外的幸福。

美食是一种救赎——只为自己当煮妇

最喜欢将美食作为素材拍影视作品的不是意大利也不是中国,恰是日本。最早有《街角洋果子店》,然后有《深夜食堂》,还有一堆综艺节目里的治愈系料理帅哥,它们统统只有一个主旨——食物,可以治愈人类。所以一个好的厨师,就是一个安静而温馨的治疗师,用视觉联想和多巴胺来烹煮幸福感。

日剧里的正能量简单得就像卡布基诺里的奶泡,就是有一个陌生的人/你的死对头/没有爱的同事/扑克脸的上司莫名其妙地来相信你,容忍你,然后你虽然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大傻缺,但是你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积极乐观并影响着周围的人,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倔强少女的设定)终于创造了有技术的人类创造不出来的感情奇迹(……)。

我是一个心理值始终徘徊在亚健康范畴的都市苦逼大龄女青年,从前逼着自己看这样的东西不少,仿佛逼着自己「相信」,自己就真的会相信一样,在这样的岁月里,我看到了小川糸的《蜗牛食堂》。这本书比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要顺眼许多,这种书的苦闷之处在于,它永远都在开篇指出了你现在真实的困境,让你瞬间产生同病相怜的代入感,却在结尾设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美好结局,把你傻乎乎留在12点过后童话泡沫破裂的原地。女主角治愈了许多人。而我却默默地对自己说: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想被她治愈而已。

费雪这个名字,乍一看就是个中国的城市小资精英女人,再看作者照片——哇原来是个好莱坞电影明星,哈哈哈。

费雪的翻译者张雅楠现在还在豆瓣上异常活跃,她是名人ID「我的名字叫红」。

费雪写完**《恋味者》**之后还写了《如何煮狼》,一跃成为美食写手的祖师爷,之后的所有美食作家都要对其顶礼膜拜。其实看完简介,我更想看《循香记》,但是还没买到,只能先「恋味」,这种书是特别奇特的人写的,所以并不大众,看懂看不懂,喜欢不喜欢都没有心理负担。好多人喜欢张雅楠的翻译,说只有她的敏感骄傲深得费雪精髓,也有好多人不喜欢她的翻译,在豆瓣上批判「翻的什么东西」,看那些文艺咖夹枪带棒来来回回很好玩。

我喜欢费雪那种态度,「我吃我吃的我吃我做的我得意得要死跟你们这帮不懂的笨蛋说不清楚」的那种态度,无比疏离,却偏又无比真诚。

懂得食物的人才能把食物煮的好吃。

殳俏最近很火,火到什么美食节目都要她去做嘉宾打分的情况……她的代表作应该是《吃,吃得笑》,万分小资,文笔倒是很有灵气,可惜我对这种书很是无感,我喜欢她相比之下不大做作的**《煮妇日记》**,就单纯是食物,最多简单说说做给谁吃。有些书看文笔,有些书看故事,《煮妇日记》对于我而言,就是一本精致的菜谱,在我在网上众多家常菜看腻了的时候,会去想尝试一下的小新鲜。

其实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正为一部女人的电影动容,《朱莉与茱莉亚》,梅丽尔·斯特里普真是不世出的好演员!可惜电影名字翻译过来就变得莫名其妙外加无丝毫吸引力,叫做《美味关系》。

说美食是一种信仰会不会太夸张?但是如同爱美食的人一定热爱生活,美食可能是一种调剂,更多的人都把重点花在「吃」上了。「吃」能产生多巴胺,让人心情变好。不过相比于《美食、祈祷和恋爱》,我更喜欢《朱莉与茱莉亚》。吃是谁都会的,那很多时候是一种追寻,一种补救,可以宣泄,抵消负能量,却不能创造。而做给自己吃,我的心情,我的食客,跟我的食物息息相关。幽默催生灵感,坚持诞生信仰。我们可以是自己的神,日本动画《风之谷》中预言者说:「黄金草原,青衣圣者」,于是我们一直等着生活中的那个拯救者出现。在故事的结尾,青衣沥血,披着五彩光环来拯救我们的恰是我们自己,拯救孤独,拯救平凡,拯救那个心心念念一无是处的我们。

阅读原文

闽 ICP 备 2021009779 号 - 1 | Copyright © 2020 华丽 | Powered By 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