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大学生活该怎么过

Author

恕姐

PublishDate

2014-07-07

category

恕姐的书推

书单推荐第二辑:

图片

有时候日子过久了会想七想八,不知道自己这种过日子的方法是否最好,有没有亏了。

这时候你可以刷刷围脖,或者去群里刷好友的说说,但是发现大家都一样,啥也没干,吃了睡了打DOTA,心下大安,回去再刷个副本先。

当人对自己稍有不确定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抬头看看四周,从别人的生活状态中比较确定自己有没有脱节太多。

SO……你们有没有时候会想:别人怎么过大学生活?

我在新生进校之初的心理健康讲座上,给大家推荐过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 The way to be》 不过根据我对你们大部分人的了解,这种正儿八经的书说了你们也不会看,还是给你们推荐点有趣味性的小说好了。

1.很老的青春,很新的文言,最早最著名的校园通俗小说《未央歌》

我上大学的时候正处于一个愤青的阶段,对学校对自己都诸般不满意,我冷眼看身边的青年人,他们也用冷水洗头洗澡,却不是为了锻炼身体,只是因为嫌打开水好麻烦;他们也乐于参加各种活动挣学分,却不是因为简单的热情和付出,其实几乎已经没有人还相信要报效国家融入时代这种空话;他们也整天骂天骂地骂学校骂老师,其实不过为了证明自己很有个性很有独立思考能力。

我只好到一个遥远的孤本当中去找寻一种健康活泼有血性的大学生活。

有一部电影叫《厨子戏子痞子》,虽说有帮北大做广告的嫌疑,但我看到其中披着白色实验服匆匆奔走的痞子,恍若回到自己摇着玻璃试管做实验的日子,真是帅呆了。

小时候读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云南被日机炸了好几次,大家动辄要出去躲防空警报,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有一位同学就不跑,趁机拿着搪瓷缸子去煮莲子,炸弹真的在身边乒乒乓乓乱响也神色不动,警报解除之后冰糖莲子正好煮好。可能湖北人对冰糖莲子这样东西别有一种钟情,那稀溜溜香喷喷的即视感这么多年一直深印脑海。

南方周末出过一期专刊叫做《什么样的范儿叫做民国范儿》,乱世之人自有一种风姿。老年人博学狂狷,青年人有胆有识,可以立即游行,可以当街演讲,可以身无分文去游学,可以过清贫、热忱、特立独行的生活。

我就觉得:呀,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转眼间我上了研一,室友阿天问我:你大学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此刻我的愤青精神早已熄火,我说:没有。让我再过一遍,我还是过成这样。傻事是做过,但毕竟有这样一个过程。没做过错事如何成长?况且乐事太多,遗憾终只是点缀,不关大局。

然后我收到朋友蛩蛩送我的生日礼物,是初次在大陆刊印发行的《未央歌》。很厚的本,海绿色的温厚封面,繁体字,我坐在床上逐字逐句看到窗外夕阳西下,青枫红枫相映成趣,我忽然生出一丝怅惘。

鹿桥的《未央歌》 是台湾人人读过的校园小说,普及程度相当于《红楼梦》之于大陆青年,就是一本很经典的书,人人都读过,没读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黄舒骏有一首歌就叫做《未央歌》。

但是鹿桥不是九把刀,《未央歌》的校园背景是在很早很早的大陆,那时候有一所中国历史上最狼狈却最最辉煌的现代大学,叫做西南联大。未央歌这个名字出自于一句古老的祝语:千秋百代,长乐未央。

我去到昆明,专门拜访了云南师大校园里的西南联大旧址,彼时大雨滂沱,黑白色的牌坊肃穆却不凄凉。西南联大的校史博物馆外墙上镌了四个大字:弦歌不辍。弦歌不辍,是一种非常诗性的情境。外面敌人打进来了,我们还不知道,还在唱歌,这是可悲的,然而外面敌人打进来了,我们知道了,反而点亮长明灯,丝竹管弦,长歌不绝,却成了一种绚烂的悲壮。当时的大学,本来就是在无数文化人的坚持下支撑着没有断裂,仍然有无数的教师在传承,仍然有无数的青春在这里生长,而有青年人的地方,自自然然就有春意,就有朝气,就有爱情,就有蓬勃的快乐和希望,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小说,那青嫩的气息和滋味离我们并不遥远。

生物系的伍宝笙,跟我当时一样要做实验,闲来养花;小童跟我一样不喜欢穿袜子洗袜子;与武科大的孩子们一样,他们也推行「学生辅导员」制,大三的哥哥姐姐们挂牌负责关心指导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毕业之后也徘徊于出去工作养家,还是参军为国,还是留在学校,继续研究学问。大家呆在山穷水美的大西南,个个离家八万里远,无任何一人有条件每周回家。每每几个寝室凑成一个团,周末一起去看电影,找好吃的云南小吃,谁家里是「富二代」,好娇气,于是大家都孤立她、批评她。

好可爱的大学生。好有共鸣的大学生活!除了动不动出去开房,没事联机打LOL,简直就没什么差别嘛。我原以为那个时代的大部头都应该是如《青年近卫军》一般充满革命理想与时代矛盾的青年成长史诗,一口气直看到最后一页之后,这个与「原以为」之间的落差让人觉得格外舒服:你看,原来流传得最久远的、最得人心的不是那些血与火,不是那些国仇家恨,青春,只是青春。

因为青春,大学校园被誉为最美的地方,你们如同千树万树好花竞相盛放。

因为青春,你犯再多的错,卖再多的傻,在旁人看起来,也是意气风发,灵动娇憨,惹人怜爱。

很久很久以后,你会笃定地认为,你的大学生涯就算再迷茫,再堕落,它也是你的青春,是你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

2.那个承上启下的白衣时代。后伤痕文学的文坛官方读物《女大学生宿舍》

我的父亲是《女大学生宿舍》的忠实粉丝,他先看电影再看原著。当时我还在读《花季雨季》的年纪,他就推荐这本书给我,我一直以为是本形同《林海雪原》的长篇,就一直拖欠。后来才知道,就是一个十分钟可以读完的短篇。这种八十年代的小说带着浓重的八十年代风,那些语句又平实又复古,还曾被那时代反复精心修改过了。所有的人物各有性格,却无分好恶,5个女孩各有各的可爱和可恨。我住在武大的时期,校长没有这样古朴矫情的笔名,我也并不想看到校长和蔼可亲地出入我们寝室。

其实说到武大的寝室,以前跟同学们讨论,一致评武大的樱园为武汉市条件最差的学生宿舍。樱园的房子老旧阴森,铁栅栏一围,外面看像囚室,采光和西晒两极矛盾;台阶太高,爬山回宿舍像挑夫,打开水都不便;一到旅游旺季,又总会被人围观,住这里实在是倒霉透了。后来我的博士同学们统统住进了樱园,我也有幸在樱花城堡住了几个晚上,才知道这寝室,实属学生寝室精品。乃是一百多万买一个小户型,或是《小时代》里那种有空调有壁炉的小别墅,也无法比拟的妙处。

桂园操场每周末会放露天电影,周围的山都给回声。樱园在武大的最高处,与珞珈山顶遥相对望,哪片宿舍区的什么花开了,哪个操场在放烟火,你像一个帝王一般将一切纳入胸襟。远处的高楼霓虹影影绰绰,近处的椋鸟清啼,风飒蛩鸣,银杏和池杉的清香和绿意每时每刻从木窗里飘进来,古早的砖墙边,拍婚纱照取外景的情侣比比皆是,打辩论、义务导游和COSPLAY的孩子们时时鱼贯,一队队来参观游览的外地小学生亦喳喳笑谈。夏夜又有颜色不同品种各异的蛉虫从窗户里飞进来,你出乎自己的意料,并不会气急败坏,立即燃起熏香,只会觉得万物自然,但看飞萤缠绕灯烛,又懵然飞走,月亮落下,天幕亮起。冬天里积雪不化,夕阳的影子铺满整条走廊,寝室里又暖意融融,小小陋室,两人相对,最是惬意。窝在床上就着小桌读一整天的书,恰似围炉酽茶,新醅绿蚁,心脉通达。许多好照片拍自这里,人在景中,随时随地想念诗,觉得自己永生在80年代,跟年轻的喻杉做同学,那种白衣飘飘的书生生涯,不读点尼采萨特或者舒婷海子汪曾祺都不衬这环境旨趣似的。这种感觉熏陶人生四年,千金不换。

3.最早的网络文学,新时代的嬉笑怒骂《47楼207》

当年的网络有三本书横空出世,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孔庆东的《47楼207》,蔡骏的《第19层地狱》,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47楼207》是一本文人写的文人小说,理工科学生几乎不用尝试,有些小小的聪明惟文科人才所独有。这种感觉非常的精妙,读钱钟书的《围城》或者李承鹏的《寻人启事》,你会觉得这类书只有可能是学文的人写出来——那种写人性与社会通彻圆融行云流水的感觉和「玩文字」的戏谑感彰显着作者的天赋「聪明」,而读理工科作者毕淑敏的《女工》或者刘慈欣的《三体》,永远是理想先行,「智慧」为宗,宏大的秩序感包含着一切文纲。《47楼207》这本90年代的小品集(自传?回忆录?)应当属于抽屉文学和网络文学的过渡物种。90年代,国家对大学生还统包分配,无论是政策上还是情感上,他们赶上天之骄子的末班车。

听孔庆东讲课应当很好玩,他是读过很多书的人,他们那代人的幽默和叛逆都有着明晰的底线,道德感和原则感巧妙地隐藏在插科打诨之后,王朔笔下的人物都是表面上嬉笑油滑痞气十足,实则立场明确感情深沉,这种人很容易得到现时代的喜爱。上大学时我当过一阵孔庆东的粉丝,我喜欢听他讲武侠,也喜欢看他的博客,但是后来他的武侠书评出了一本书叫做《笑书神侠》,博客也编成了书叫做《口号万岁》,读起来却觉得太好为人师,矫情上升,欢乐下降,竟读不下去,就「脱粉」了。

4.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此间》

85后都是先知道《此间的少年》,然后知道江南,然后再知道《九州志》,90后大概刚好相反。《此间的少年》江南写完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少有的竟然写完了的长篇……),当时他大概还未回国。十年之后的2011年,《此间的少年》电影版在北大首映,质量很校园,属于北大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粉丝福利。同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作为一部制作精良宣传精到的大型商业片红遍大江南北。

对此唯有唏嘘。因为十年前,这两人委实是作为新晋武侠小说作家,一起红的。并且这两本书的可读性还真不在一个段位。可见竞争激烈的地方,人有多难。

《此间的少年》就是一部金庸粉丝的同人校园小说,金庸小说没有读完的人也不必读了。最美的是深秋时节,银杏叶片「像黄绢小扇儿似的旋落」,这种华丽的美每一个有银杏树的校园都感同身受。我还看过一本写湖南某大学的,当年这种书特别多,但是都是劣质跟风之作,不值得推荐。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是否喜欢读《此间》这样的解构类青春小说。但是对我而言,很多读过的书,代表了当年的青涩和轻狂,在我自己的记忆里无法取代。在恰好的年头里读了一本深度和情节都恰好的书,这种感觉非常之好。就像你刚好幼儿园时读完了《格林童话》,初中时囫囵吞枣读过一遍《西游记》,才能在某天看到《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时那么惊奇,才能在成年后读到《吴闲云说西游》时心领神会、拍案大笑。

愿所有青年人都在适当的时候,幸运地读到适合此时读的好书。

辣一对儿神奇的理工科少侠……矮油我为什么放这张图?

图片

5.本世纪初在武汉高校发生的故事《粉红四年》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天大家疯传一本小说,叫做《粉红四年》,当时班上连一天到晚泡在网吧的死宅男都知道有这样一本书。我当时读完之后,隐隐觉得哪里不对,然后跟我一起住的中文系学姐告诉我说:这是我们学校的学姐写的呀,易粉寒就是01级中文的阮朝霞,她就是以我们学校的生活为蓝本写的咧。

我当时的感觉是:ORZ。我大学四年读完,感觉自己仍然是一枚很纯洁的孩纸,我周围女生大抵也如此,没有出去开房的,跟男朋友也没有。

然后我觉得被侮辱与被损害了,这种自豪与憋屈同在的感觉十分的不爽。我刚想大吼:你们文科与我们理科的生活不一样!学姐又告诉我,她们中文系的女生同样觉得不可思议,大家风声鹤唳,看周围谁都像假的。一时间人心惶惶……

这是一本写女生生活的小说,男生大概看不进去。其实大学生写大学生生活,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我读《草样年华》时,觉得所有人物看似性格不一样,其实都一样。

我很喜欢中间一句话,常常拎出来想:「我们是怎么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是怎么了?有谁,可以拯救我们,像很多年前的大学生那样,给我们一个信仰,给我们一个好好努力的理由,给我们一个热血沸腾的青春。」

我们很多时候,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转人人的帖子,不断地把励志图片当成桌面,我们给自己立下很多的目标,长的短的,远的近的,我们立誓每天读半个小时单词,每天6:30起床,每天坚持去上课,再也不抄作业……但是最终,居然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到过。

我们眼高手低,我们游手好闲,我们不甘于一事无成却终日无所事事,我们一直痛恨却放纵着这样的自己。

也许只因为缺一个理由。

《粉红四年》插图

下面是号外:

鹿桥现在是一名元老级的学者和新闻评论人,他十分痛恨简体字,大陆迟迟未有发行全是为此——这一授权版本依然是繁体字。

喻杉九十年代曾就职于邓办,后来又做商人,她是个入世的人,还喜欢读网络文学,不太想谈当年的文学生涯。以上关于喻杉的所有消息都是一号粉丝我爹地告诉我哒!

江南在微博上每天靠卖腐来卖他的书和杂志,但是他也已经结婚了。《九州志》与《九州幻想》兄弟阋墙后渐行渐远,它的风格越来越低龄化,一路向《小时代》靠拢下去。

易粉寒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武汉《少男少女》杂志社做编辑,至今仍在。

阅读原文

闽 ICP 备 2021009779 号 - 1 | Copyright © 2020 华丽 | Powered By Hugo